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暴力犯大腦秘密檔案(轉貼)

明明知道不可以使用暴力,為什麼卻會衝動犯錯? 大腦主導了人的行為,從大腦腦波分析,能否找出生理上的原因?

撰文╱撰文∕洪蘭、阮啟弘、陳巧雲

重點提要

■由於各種腦造影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得以探索犯罪行為在大腦中的神經機制。
■衝動型暴力犯無法調控負面情緒、較不能知覺自己的錯誤,注意力也容易受到帶敵意的表情所吸引。
■若能從腦波資料釐清暴力舉動的神經生理歷程,可能有助於矯正這類偏差行為。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犯罪學是研究犯罪人行為的科學,因此犯罪學與心理學一直都有緊密的關係。犯罪最重要的是意圖,俗話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過,雖過不罰。」在法律上,有沒有意圖是量刑的標準,蓄意謀殺和過失殺人這一級罪和二級罪中間的差別,就在它的「意圖」。


人的行為源於大腦的意念,犯罪行為也是源自大腦犯罪的意圖。大腦意念和行為是一個正回饋的關係,即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這結果會回過頭來改變大腦。這個正回饋作用一直在發生,不因大腦成熟而停止。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和思想會一直不停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在神經科學上,學習的定義是神經迴路的改變與強化,神經迴路連接得越緊密,行為習慣化的程度越強。所以壞習慣形成後,要改它就費力了。


若想改正一個行為,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片大草原,上面有阡陌縱橫的路(神經連接)。如果某一條路是你要戒掉的習慣,那麼只是禁止是無用的,因為當意念起來時,若只有這一條路而別無選擇,人還是會偷著走。最好的方法是用你要的行為,去取代你不要的行為。一旦新的路變得大條了,人們就會去走它,而舊的路因為許久不走,被草淹沒了,便會自然而然消失。


大腦不說謊


過去,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意圖是幾乎不可能測量的,因為太抽象,不容易用實驗儀器捕捉到。但是自從有了腦造影技術,例如功能性磁共振造影(fMRI)、腦電圖(EEG)、腦磁圖(MEG)和正子斷層掃描(PET),我們可以從大腦中某個已知功能區域的血流量來推測那個區域活化的意義。1992年科學家又在大腦中發現了跟意圖很有關係的鏡像神經元,如今已發展出一些實驗方法,可以從受試者的鏡像神經元是否活化,來推測這個人在想什麼。


孟子和荀子爭辯人性是善還是惡,透過科學實驗,我們已經在大腦中看到了人性本善,因為人在說謊時會討厭自己。這個實驗是請受試者去聞阿摩尼亞(氨水),因為它很臭,受試者的眉頭會皺起來,大腦中的厭惡中心就活化;這時再請這個人躺在fMRI儀器中,並指示他在看到紅桃十時要唸黑桃三,同時掃描他的大腦(也就是強迫他說謊,但這個謊沒有威脅到他的道德)。想不到,就這麼一點的不真實,受試者大腦的厭惡中心也活化了起來,表示人不喜歡說謊,就算無傷大雅的謊言,他也不喜歡。原來只要情況允許,人會說真話。





那麼為什麼還有習慣性的說謊者呢?一種是病變。大腦受傷後,有種病人會一直說謊,編各式各樣的謊言,有時離譜到正常人一聽就知道是謊話,而他自己還是說得面不改色。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認知科學家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曾經報告過一個病例:一位從不說謊的老太太在中風後經常時空錯亂,以為她在自己家中,醫生被她鬧得沒辦法,就打開病房的門,指著運送病床的大電梯說:「如果你在你家裡,你家有這麼大的電梯嗎?」想不到那位從來不說謊的老太太,臉不紅、心不跳、氣不喘地馬上回應:「醫生,你知道我花了多少錢才把這電梯裝起來嗎?」


習慣性說謊的另一種原因,還是習慣。常常需要以最聳動的言詞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就會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不過正常人在情急之下,偶爾也會不自覺說謊,原因是左腦前額葉有個地方是葛詹尼加所謂的「解釋者」,人的大腦無時無刻在監控自己的行為,也無時無刻替自己的行為找理由,把自己行為合理化。


因為大腦有這個本能反應,所以在犯罪偵察上,很難判定這個人是不是蓄意說謊;不過現在有一些fMRI的實驗,可以看到說謊跟說真話時大腦活化的地方不同;甚至自己都未曾察覺自己的判斷錯誤,大腦就知道了。這個實驗是給受試者看10個字,如枕頭、休息、做夢、床……,每一個字都與睡眠有關,但睡眠這個字從來不曾出現過。看完後,請受試者把不曾出現過的新字摻在舊字中,判斷該字是新還是舊。這時睡眠被誤判為舊字的機率大增,因為10個字都與睡眠有關,受試者會很自然聯想到睡眠,當睡眠的強度跟真正出現過的舊字強度差不多時,受試者就誤以為睡眠這個字曾經出現過。但是雖然受試者自己分不清,大腦中「正確拒絕」(correct reject)和「誤判」(false alarm)活化的區域是不同的。


這個實驗讓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連自己都沒有把握的事,大腦卻比我們還更知道,難怪葛詹尼加寫過一本書《大腦比你先知道》(The Mind's Past),大腦的確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做了錯誤的選擇,雖然當場不知道,事後卻會感到不安,甚至做惡夢,但是大腦很清楚,會把不對的地方貼個標籤。這類現象很早就觀察到,只是這個知覺沒有強到可以進入意識界,所以我們說不出理由。


我們也可以用EEG來看大腦對某個刺激的反應,判斷他是否曾經看過這個刺激。有一個實驗是給受試者看1000張風景圖片,看完之後一個星期,再請他們從2000張圖片中挑出上週看過的1000張來,受試者都以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作業,人不可能記得這麼多的圖片,但是結果受試者的正確率高達78%,表示看過後大腦是有印象的。這個特點可以用在犯罪偵察上:大腦看熟悉與不熟悉圖片時,腦波的波峰不同。例如,嫌犯在看到他犯案場景的圖片時,EEG的P300波會不同,從波的強度就可知道他有沒有說謊。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3期7月號】









資料來源:


科學人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1802&DocNo=2451


2011/6/29

1 則留言:

  1. 你看看~多有趣!
    大腦好神奇喔!科學也是!
    一切都說明了有神啊!!!哈哈哈!!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過,雖過不罰。」
    所以~意圖跟行為都很重要。
    如果知道是善,卻無法行出來。
    就像是空有信心沒有行動一般,這樣的信心是死的。

    習慣性說謊者~要嘛生病了~要嘛只是習慣
    但是習慣真是個藉口,如果真的不想
    還是可以吧!?

    回覆刪除